我的光岳樓印象
“泰山東峙,黃河西臨,岳色濤色,憑欄把酒無限好;叢臺射書,微分明志,人杰地靈,登樓懷古有余馨?!边@幅由蔣維崧先生親手重書的楹聯,說的便是聊城古樓光岳樓了。這座與黃鶴樓、岳陽樓等齊名、躋身于中國十大名樓之一的古樓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
聊城古城方圓周正,而光岳樓就位于古城正中心。這座原名“余木樓”的建筑,原是明王朝為了防御蒙古入侵,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用修城余木建造;因為其“嚴更漏而窺敵望遠”,所以也被稱為“更鼓樓”;后又有“鼓樓”、“東昌樓”等名。明朝軍力日增,蒙古不敢再犯,這座古樓便漸漸失去了它的軍力作用,日益沉寂?!肮庠罉恰币幻€是明弘治九年(1496)時,吏部考工員外郎李贊和東昌太守金天錫共登此樓時,“因嘆斯樓,天下所無” ,感慨其至今落寞無名稱,因此“與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也?!贝撕髿v代重修,卻始終沒有更名。
關于這座樓的傳說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魯班造樓。據說當年東昌府來了一位老道士,手里托了一座小樓的模型,讓工匠們照此模型開始造樓。樓造好后木頭干縮,卯榫老是活動,楔子不易楔入;老道士砍了一大堆木楔子,然后用手一指,楔子全都飛上卯里,高樓馬上穩固了。木匠們趕忙跪地叩頭,抬頭再看時已不見了道士身影。人們才知道這是魯班顯圣,于是把魯班的像塑供奉在這里。
這座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的古樓,是聊城人民的自豪;而作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它也是中國木質結構建筑的驕傲。光岳樓主樓全系木質結構,四層主樓筑于高臺之上,木疊木、木扣木、木跨木、木連木,形成一個牢固穩定的整體。樓的形體統一而有變化,有著許多微妙獨到之處。四層檐口的處理各不相同。一層宏敞,二層低下,三層深遠,四層舒展,使人感到高大而秀麗。樓里懸掛的木質匾額上“巧奪天工”四個字,是對其恰如其分的概括。
光岳樓是魯西名勝,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憑欄詠月,登樓抒懷,就連帝王將相也禁不住作詩賦詞。清康熙帝曾四次登樓并題“神光鐘瑛”匾,意為東岳之神光與光岳樓之神光交相輝映;而乾隆更是九過東昌,六次登樓,僅在光岳樓上題詩達十三首,并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樓內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清狀元傅以漸、鄧鐘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等至為珍貴;敞軒梯口處掛有當代書法名家啟功所題寫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額,字體清秀,筆力遒勁。
從195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岳樓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中的瑰寶,更是齊魯文化的厚重承載。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贊其“泰岱東來作翠屏”,將巍巍泰山比作光岳樓翠綠的屏障,更顯其宏大氣勢。施翁氣勢非凡,名詩與君共賞:
危樓千載瞰滄溟,泰岱東來作翠屏。
拂檻寒星晴歷歷,侵衣銀漢盡泠泠。
地連朔雪孤城白,天入齊煙一帶青。
尊酒未酣人欲散,西風黃鵠度空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