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在聊城(上)
當前,社會各界對運河歷史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的研究不斷深入,加快山東段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廣大民眾更加渴望了解運河歷史。筆者僅以了解的大運河山東段歷史淺薄知識,編寫了《大運河在聊城》一文,以飧讀者。
隋唐五代時期(581一一960年)
一、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滅南朝陳政權。隋煬帝即位后,于大業四年(608)春,“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萬,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賜名御河。由洛陽向東北經修武、新鄉、內黃、館陶、臨清至天津西轉永定分支直抵涿郡。
永濟渠的開鑿,使海河、黃河、淮水、長江四大水系得以貫通。永濟渠全長1000多公里,歷時一年完工。航道標準規定:“闊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
航線:南方漕船一經通濟渠一過黃河一由沁水口一溯沁水而上一入永濟渠一至北方。
二、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為分泄黃河洪水,在河南清豐以東開挖馬頰河,時稱新河,走向大體與黃河平行,在歷史上又稱“唐故大河北支”。馬頰河為古代九河之一,形似馬臉,故稱馬頰河。河水自平原東南入黃河,流向東北,經平昌、陽信兩縣城南入海。后成為永濟渠重要通海支線航道。
三、后周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周世宗柴榮統率大軍北征契丹,疏浚永濟渠并整修運河水道,大體恢復隋唐運河舊觀。其后,周世宗親率大軍乘船運糧北進,一舉攻占契丹把守的“三關”(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取得五代時期中原政權與契丹交戰的最大勝利。
四、主要城鎮:
博州,今聊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設置,治所在王城(今聊城故城)。唐代轄聊城、博平、武水、清平、高唐、堂邑六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博平郡,乾元元年(758)復改博州,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因河決城圮,州治南遷巢陵(今聊城東)。
臨清,原是春秋時期的衛地,“衛河”古名稱清河,故臨清河而得名。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臨清縣,屬貝州,唐因之。臨清在當時便是永濟渠運道上的咽喉要沖。大歷七軍(772年),因西濱永濟渠,于臨清西境置永濟縣,縣治所在今冠縣北館陶。
宋金時期(960一一1271年)
一、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臨清以南已不能通航。第二年,戶部復請朝廷開浚御河,以通漕運。御河在宋初的運道是:由京師運往河北的糧餉,先由汴河入黃河,順黃河至黎陽(今河南??h)上岸倒載陸運,再轉御河水運赴河北沿邊各地。
御河屢受黃侵,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今洑陽東)決口,改道北流,經大名合御河入海,即歷史上黃河第三次改道。此后直到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南徒的近150年間,黃河與御河基本是合二而一,御河運道為黃河所代替。
二、宋熙寧五年(1072),在今聊地區利用唐代的馬頰河故道,開挖馬頰河上達汴京,下通渤海,成為當時的漕運通道。
三、金朝更加重視御河的治理和利用。金都于燕,京師用度多仰山東、河北之粟。此時,黃河南流奪淮,汴河、廣濟河(開封至須城)相繼淤廢。金章宗泰和五年(1216年),發“山東、河北、河東、中都、北京軍夫”對御河進行了大規模改治。經過整治,行將淤廢的御河得以復生。
四、宋朝在山東陽平(今莘縣)設立了造船場,各地還設有小型船坊。北宋還出現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船塢。山東陽平縣張平建造的船塢,不但是中國最早的船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塢。
元明時期(1271一一1644年)
一、會通河的開鑿。為解決東阿至臨清之間的運輸困難,“開河置閘,引汶水達舟于稀,以便公私漕販”。元.至元25年(1288)議開會通河,次年正月開工,同年六月成河。南起須城(今梁山)安民山以東接濟州河,分梁山濼水使其北流,經壽張西北至東昌,又東昌西北至臨清入御河,全長250余里。
會通河配套工程浩大,歷時36年,至泰定二年(1325年)始告完工。此后南起徐州、北至臨清的運道,統稱為會通河。
二、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曹縣白茅堤潰決改道北流,進而北侵安山,截會通河后奪大清河入海,南流則浸泗水運道,即稱為黃河第四次大改道。此后,黃河連年決潰,運道受阻。至元朝中期后,被迫倚重海運。
三、會通河的重新開通。明.永樂九年(1411年)二月,命工部尚書宋禮、都督周長重開通運河。發山東、直隸、徐州及應天、鎮江民丁30萬人開浚。同年六月河成。永樂十三年(1415),始罷海運。
會通河疏浚工程由三段組成:
南段工程,從濟寧南門至梁山袁口段,是利用元朝開挖的濟州河故道。首先在洸河上游重建堽城壩,使汶水獨流;又筑戴村壩,堵住汶水入海通道,迫便其全部水量由新開小汶河注入運河漕道南北分流。
中段工程,梁山袁口到壽張沙灣段,廢棄元運河,從袁口經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鎮、戴廟,下十里堡,與北段接通,全長90余里。運道走向由元運河向東移50里。
北段工程,從壽張縣下十里堡、沙灣、張秋鎮,經東昌府直至臨清入衛運河,這段亦是元運河故道,長200余里。
運道“水深一丈三尺,寬三丈二尺”,沿途增設船閘15座,以通500石的漕船。
四、修治減河。運河自臨清到天津,需引漳水濟衛,同時易致洪水,破壞運道。明朝曾在衛河上開鑿減河并設減水閘。
五、主要城市。元明時期,山東沿運城市有德州、臨清、聊城、張秋、濟寧和臺兒莊六個。
來源:山東運河經濟文化研究中心 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