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在聊城(下)
清朝早中期 (1644一一1855年)
一、清朝的早中期是山東運河航運的繁榮時期。清承明制,以河運好“正載”,重點是對明運河的局部疏浚,增設閘壩工程。
二、漳河與衛河合流。明隆慶、萬歷年間,漳河北徒入滏陽河,館陶之流遂絕,直到清初,衛河時常干涸??滴跞辏?/span>1697年)漳河至館陶與衛河合流。四十七年(1708年)漳河由館入于衛河。在德州哨馬營、恩縣四女寺建壩并開支河,以殺水勢。
三、運營管理。清初,衛所運軍、漕運乃沿襲明制,由有漕各省衛軍負責,唯將指揮官改為守備,千戶改為千總,百戶改為百總,衛軍改為旗?。ㄓ址Q運?。?,山東負責運糧的衛所有德州、濟寧、東昌、臨清四衛。河南漕運由德州、臨清和江南徐州衛協濟。
清朝后期至民國時期(1855一一1949年)
一、咸豐五年六月十八日,黃河北岸今蘭考縣的東壩頭以西銅瓦廂段潰決,二十日即全河多溜,決水淹及封丘、祥符、蘭陽、儀封、考城、長坦等縣。以后漫水分3股,匯集張秋穿運河,奪大清河到利津縣入渤海。形成了現在的黃河水道。
黃河改道后,不再行經安征、江蘇,而在山東與運河交叉,打亂了京杭運河的總體格局。致使大量治運濟運工程失效,大清河僅存戴村壩至東平湖段。大運河山東北段主要以汶水為源,黃河北徒后,汶水歸附黃河東流入海,不能逾黃而北。運河張秋至臨清段成為無源之河。
二、運河漕運的終結。自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后的三十余年,清廷內部對堵口與改道的爭論一直不斷,屢議不決,黃河任其泛濫為害。清王朝曾努力對運道進行疏浚,但都未能成功,形成了運河以黃河為界南北運道分段通航的局面。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朝廷下令漕糧改折,使實行了2000多年的漕運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裁撤東河總督和運河道,次年六月裁撒山東運河閘官、閘夫及濟寧、東昌、臨清衛所守備千總官。至此,河道總督及相關配套體系就在歷史上消失了。
三、民國疏浚山東運河工程計劃。1930年恢復成立山東運河工程局,擬定了“疏浚山東運河工程計劃”,實施運河綜合整治,擬分五期施工,其中第三期工程包括整理山東北運河,修建徒駭河、馬頰河穿運工程。但由于當時條件限制,只是簡易治理戴村壩以及疏浚山東北運河、徒駭河、馬頰河等工程。
四、1934年4月,山東省建設廳設工程局于聊城,治理魯北運河,“令沿河陽谷、聊城、博平、堂邑、清平、臨清等六縣人民分擔挑浚任務”。共計30余萬民工,歷時3個月,疏浚河道135公里,完成土方1400萬立方米,用款280余萬元。經治理,使運河臨清至陶城埠段一度可以行船,船運排洪條件均得到改善。
五、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編制完成京杭運河全線治理計劃。山東運河治理計劃大致為:衛運河故城西至德州北段,擬循舊線進行裁彎取直。臨清至黃河段疏浚淤積。擬利用黃河北岸的清水河為濟運水源,如不足可引汶、黃、沁三河水補充。擬在范家坡至郎家窩間開長約13公里的新河,在臨清、范家坡各建船閘,疏浚四女寺減河。但因抗日戰爭爆發未及實施。
六、解放區的治運活動。1946年漳河和衛河洪水威脅南運河安全,冀南解放區人民政府組織兩岸部隊及青壯年,分期加高堤防,堵截洪水,取得抗洪勝利。
同年3月1日,解放區冀南衛運河河務局成立。解放戰爭期間,邊區政府為減輕運河水患和便利航運,在衛運河館陶至故城的河段上,裁彎14處,修建了申街分洪閘,向清涼江分泄衛運河洪水。
解放后的山東北段運河航運(1949一一1978年)
一、山東北段運河運道,基本是循用民國時期通航運道。張秋至臨清段110公里。于1959年開挖,南起位山,北至阿城入舊運河,再至聊城周店改道西行,經王堤口穿徒駭河,過王鋪穿馬頰河,至臨清興閘口入衛運河。稱衛臨運河,以代替舊運河,后又名小東運河。于1963年淤廢,1970年改造后為引黃溉區三干渠。
二、衛運河山東段全長301公里。南從館陶經臨清北至德州,運道寬100米左右,水深2米,初期只能行20一30噸木船,設有港口、碼頭13處。經幾次整治后,達到500噸級通航能力,重點建設了德州、臨清兩個港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貨運量較大,57年完成貨運量占全省運河貨運量的45%。七十年后,由于上游截流造成運河水經常斷流,貨運量逐年減少,至1978年全線停航。
來源:山東運河經濟文化研究中心 王 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