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樓---江北第一名樓,乾隆六次登臨題詩十三首
說起中國的古建筑樓閣,很多人對于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都耳熟能詳,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而說起山東聊城的光岳樓,雖是明洪武年間的建筑,卻是中國最古老的樓閣之一,也是聊城這座江北水城的標志性建筑,是整個聊城的歷史文化象征。
光岳樓位于聊城舊城的中央位置,六百多年來,一直巋然屹立,看著這座江北小城的繁華昌盛,人來人往。
聊城被稱為中國北方的水上威尼斯,黃河文化和運河文化在此交匯,漫步城內,夏天的風輕輕吹動街角的凌霄花,整個小城彌漫著淡淡的古意,而光岳樓就是聊城最有名的古建筑了。
沿著光岳樓的樓梯拾階而上,可以看到光岳樓的主體一共有四層,所以被稱為四重檐,整個樓高24米,600多年來,光岳樓的主體骨架從未改變過,特別是光岳樓結構層的三層,很多地方保留著元代的建筑風格。
光岳樓之所以被稱為世人稱為巧奪天工,是因為整個主樓為全木結構,四面斗拱飛檐,整個主樓的結構層,是完全看不到一根鐵釘的,都是利用橫木穿插、梁枋扣合,將自下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從上端構成一個整體。
沿著木頭樓梯來到二樓,在一間板壁圍成的長方形室內,有一座乾隆帝的雕像。當年乾隆帝南巡九過聊城,六次登上光岳樓,這里曾經作為他的行宮。據《南巡盛典》記載,光岳樓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宮之一,乾隆行宮是乾隆皇帝當年題詩和休息的地方。乾隆帝為光岳樓寫下了13首詩,鐫刻在光岳樓上,現在還存有的一塊壁碑,上面的詩是乾隆四十五年御制的。
和我國其他古代樓閣相比,光岳樓文物價值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F存的岳陽樓是清光緒六年 (公元1880年)所建,高度不足20米,而黃鶴樓是1984年重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已經失去了文物價值;滕王閣是1989年重建的現代建筑,其文物價值與光岳樓不可同日而語。云南的大觀樓重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貴州的甲秀樓重建于清宣統元年 (公元1909年),廣東的鎮海樓是康熙年間重建的,山東蓬萊閣也是清朝重建。矗立于黃河岸邊的鸛雀樓是1997年重建的,雖然是我國最大的仿古建筑之一,但其文物價值不能與明代原汁原味的光岳樓相媲美。
登上光岳樓的四樓俯瞰,古色古香的聊城全貌就呈現在眼前,聊城有一首當地人民流傳下來的歌謠:“說東昌,道東昌,東昌府里落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鼓樓蓋在正中央?!睆牧某枪懦悄P蜕峡梢孕蜗蟮乜吹焦庠罉堑奈恢迷诔鞘兄行?。我們現在看到的聊城古城的模型,是根據清朝嘉慶年間留下來的古城圖加工制作的。
站在光岳樓的最高處遠望,清風徐來,涼意頓生,極目遠眺,近處是一派古色古香的中國韻味,遠處,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古老與現代,在這座江北水城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