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于飛,福祿攸歸 聊城是鳳城,更是福地
很多人知道聊城,很少人知道鳳城,其實,聊城亦作鳳城。鳳凰啊,百鳥之王,寓意祥瑞,所以呢,一座古城,以此為名,足以可見聊城實乃福地。
聊城古城,城墻始建于宋,初為土城,明改筑為磚城。城設4門,上筑門樓,外設甕城。南、東、西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正因為此,聊城有了“鳳凰城”這一美稱,當地人們一般也會簡稱之為“鳳城”。
和所有美麗的名字一樣,關于它的由來,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聊城一帶原是梧桐林,一對鳳凰過著幸福的生活。有一年發大水,東海一條惡龍來到此地,驅走了鳳凰,使這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地方官見湖波蕩漾景色優美,想在湖邊建城,但工匠們感到工程艱難,均不敢承擔。這時來了王東、王昌兩人自告奮勇。原來他們就是那對鳳凰所生的兒子。王東、王昌建城期間,鳳凰率百鳥送來木石用料,不久,一座雄偉的湖城建成了。人們為了紀念鳳凰在建城中的功績,便將該城起名為“鳳凰城”。
所以,當你甫一踏上聊城古城的青石板路,白云縈縈,古槐蒼蒼,任誰也會不由地贊嘆一句:鳳城仙闕,閬苑瀛州!
漫步在聊城古城區,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民居多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著白墻、灰瓦、坡屋頂的傳統建筑風格,都值得你慢慢地走,細細地看。如果你和當地上了年紀的攀談,老人們還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哪里曾是道署衙門,哪里又是文廟驛所,他們講的如數家珍,而你聽的也會津津有味。
其中,作為聊城古城地標志建筑,光岳樓地處古城中心,是無論如何也要登臨的。光岳樓外觀為四重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由墩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臺為磚石砌成的正四樓臺,高9米,四層主樓筑于墩臺上,高24米,光岳樓的通高和底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是陽教之極,寓意它的高度不可越越。600多年來,光岳樓也一直以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樓抒懷。清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樓,而乾隆皇帝更是九過東昌,六次登樓,并為光岳樓題寫了匾額。
拾級而上,32根金柱,榫卯相連,無不體現著匠人的巧奪天工,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登高望遠,泰山余脈隱隱約約;憑欄遠眺,魯西平原坦坦蕩蕩。俯瞰古城四周,東昌湖水環抱,如同一條緞帶,泛著粼粼光芒??芍^水中有城,城中有水,城水一體,渾然天成。如果有幸,你能夠看到不同于一般家燕的鐵燕,它全身通黑,只停歇此樓,想來也是光岳樓的福氣所吸引吧。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飯店酒吧開始熱鬧起來,游客說著笑著,當地人們也出來納涼,幾個孩子唱起歌謠:“說東昌,道東昌,東昌府里落鳳凰;鳳凰不落無寶地……”大家不禁相視一笑,鳳城,果然福地!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