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山陜會館及光岳樓的人文意蘊
品讀山陜會館及光岳樓的人文意蘊
周六應朋友之邀,暢游魯西要地聊城,雖然與上次來參觀孔繁森紀念館,也就相隔六七年的時間,但是這次故地重游,恍如隔世,特別是再次走進山陜會館,登上光岳樓,領略“東方威尼斯”的盛世傳奇,更加品讀出深寓其中的人文意蘊。
山陜會館是歷史上聊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見證,也是運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山西、陜西客商集資合建的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至嘉慶十四年方具有現在之規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間。
它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體,會館建筑中既有代表道教的“八仙人物”,又有佛教八寶及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履中”、“蹈和”等匾文。多種思想、文化在保持各自本質因素的基礎上,達到了更高層次上的相容相通,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
整個建筑布局緊湊,錯落有致,連接得體,裝飾華麗,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早就聽過介紹,它的石雕、木雕、磚雕和繪畫工藝不僅成為中國建筑藝術的精品,而且對于研究中國的古代建筑史、商貿史、戲劇史、運河文化史,對于研究書法、繪畫、雕刻藝術史以及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因素的產生都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
這次進館,主要留意了嘆為觀止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境界?!叭瘛钡臍v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借助于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于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布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余層,亭臺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于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真是看景不如聽景,聆聽講解員的解說,眼前便浮現出晉商在近代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乘著信義仁和的風帆,行走天下,縱橫四海的火熱場景。而今他們已經走下歷史的舞臺,靜靜地隱身于歲月的帷幕之中,我們只能從山陜會館那沐浴過百年風雨的磚雕廊柱間,翻讀他們演繹的時代傳奇。
從山陜會館出來,我們乘車路經徒駭河、東昌湖,映入眼簾的是大片的水面。主人自豪地說,東昌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內湖,面積足足是濟南大明湖的7倍。打開車窗,一種煙波浩淼的感覺息撲面而來。聊城地處魯西平原,沒有山,不靠海,特色在哪里?答案是水。在聊城,你隨時會感受到水的靈氣,因為這里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20多條,在40多平方公里的城區,水域面積達13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一還多。營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是冀魯豫接壤地區最為著名的風景區。
與我們同行的永華老同事,就是地道的聊城人,說起這里的地域文化如數家珍,讓你聽得如癡如醉。他給我們介紹,東昌湖曾經叫“胭脂湖”,與杭州西子湖、南京莫愁湖并成為“三大美人湖”。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里寫過一個叫《胭脂》的故事,就發生在東昌湖畔:東昌湖是美女胭脂浣紗的地方,牛醫之女胭脂在水邊洗衣時與英俊瀟灑的秀才鄂秋隼相遇,一見鐘情,本欲結成佳偶,不料卷入一場殺人案,兩人含怨受盡牢獄之苦。幸得山東學政智破此案,才洗清了他們的不白之怨。最后縣令作媒,有情人終成眷屬。
作為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的一個交匯點,聊城值得聊的東西不少,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金瓶梅》、《聊齋志異》、《老殘游記》都提到過聊城。這東昌湖的水文化養育了一代代性格鮮明的聊城人。山東人的性格東西有差異,齊文化和魯文化也不盡相同。聊城文化呈現典型的魯文化特征,民風厚重憨實,純樸自然,重視傳統道德,但也封閉保守。細細體味聊城人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講究“忠孝”,這不僅體現在我的同事和陪同我們的朋友身上,從這里的古今名人孫臏、武訓、張自忠、孔繁森、徐本禹等這些杰出的聊城人身上都體現了這一性格。
來到光岳樓,聽介紹這光岳樓在中國的名頭也不小,與岳陽樓和黃鶴樓并稱為中國三大名樓。當年修建北京城從大運河運木料,最后一批原木到達東昌府時,紫禁城已經建造成功,東昌知府就把這些剩余的木頭建了一座樓,因為是用造紫禁城剩下的木頭建造的,所以叫余木樓,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重修時又因地而名“東昌樓”。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取其近魯有光于岱頂之意,命名為光岳樓,一直沿用至今。
光岳樓位于聊城市古城中心,外面為四重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整座樓由墩臺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臺為磚石砌成的正四棱臺,高9米,墩臺四面各辟半圓拱門,門內為寬闊的樓洞,可通行車馬。各門上分別有石刻匾額一方:東曰“太平”,西曰“興禮”,南曰“文明”,北曰“武定”。四層主樓筑于墩臺上,高24米。光岳樓通高和底邊長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九丈九尺。在中國古代九是陽數之極,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光岳樓自建造以來,雖歷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但主體結構從未更動,今天仍高高矗立在魯西平原上。它是中國最雄偉最高大的古建筑之一。
從遠處看,光岳樓像一個魁梧墩實的聊城漢子,感覺根基非常扎實,似乎任何力量都難以撼動它。這大概源于它特殊的構制。光岳樓由樓基和四層主樓構成,高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為陽數之極,寓意其不可超越。光岳樓樓基是一個由磚石砌成的正方形高臺,占地面積1234平方米,邊長34.5米,向上略有收縮,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個半圓形拱門和一個直通主樓的臺階組成,臺階約50多級。因為軍事需要,這里是登樓的惟一通道。
我們氣喘吁吁地沿著石頭臺階登上樓基的平臺,導游先讓我們看一塊石碑,上面是乾隆的詩句,這位風流皇帝一生寫過1萬多首詩,其中留在這里的有13首,他一般用行草書寫,這碑側面的詩是用行楷寫的,所以很珍貴。平臺東門門額上,有一塊長方形的匾額“泰岱東來作屏風”,好大的口氣啊。這是蒲松齡的師傅施閏章所題。四層主樓為木結構,為四重檐十字脊樓閣,方形帶廊,高24米,樓脊為歇山十字脊,脊頂正中裝有一座高3米、直徑1.5米的透花鐵葫蘆。更讓我稱奇的是,這個主樓全部由32根巨大的木頭柱子撐起,它們或直接矗立在房間里,或鑲嵌在墻壁里。登上二樓,有一個文昌閣。乾隆五次登光岳樓多住這里,所以有乾隆的彩色塑像,高約2米。三層是光岳樓的結構層,32根柱子到了這里被橫木穿插,梁枋扣合,形成一個整體,使光岳樓更加穩固。導游說,這是雖然很暗,但是光岳樓的“心臟”。四層就好像是整個建筑的一個帽子。這“帽子”下面是一個蓮花造型,蓮花象征著水,水能克火,所以這個全部是木結構的古建筑從來沒有失火。
站在光岳樓上鳥瞰聊城,近處是古色古香的老城,規劃部門為了保持這經典備至的古城風格,規定水域城內的所有新建項目,都不得超過12米的高度,以敬畏凸現這光岳樓的偉岸與古風;古城四周的水面蔚為壯觀,陪同的朋友講,過去的東昌湖因為淤積面積很小,修建京九鐵路的時候,聊城人把淤泥挖出來,一方面修了火車站和路基,另一方面挖出一個碧波蕩漾的東昌湖,真可謂一舉兩得;放眼瞭望水域之外,則是櫛次鱗比的高樓大廈和現代建筑群,據說夜景更加璀璨迷人。從這錯落有致的宜人景觀中,從這推陳出新的大手筆、大思路中,品讀深藏其中的人文意蘊,何止忠厚質樸古雅,更有胸襟遼闊開放!一如山陜會館的繁榮昌盛和光岳樓的氣勢雄偉,我愿以久違的熱情和誠摯的邀請向水城和朋友們一一闊別。
轉自砂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