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在古城依綠園
依綠園坐落于聊城東昌府區西北隅,為明、清兩代官府花園,因靠近城墻西北角的綠云樓而得名,園內有“十八景”,因其作為聊城八大勝景之一的“綠云春曙”而久負盛名。
知府衙門的后花園
在聊城東昌府區古城西城墻腳下,向東幾十米處有一個大水坑,坑里有一眼水井,井旁坑邊,垂柳依依,水波粼粼,讓人不禁憶起當地的名園——依綠園。
初聽到“依綠園”這個名字時,還沒讀過杜甫的那句“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只覺得用“依綠”二字給園子命名的心思太巧妙,單聽名字便能想象出園中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春光滿園的勝景。明清兩代500余年間,依綠園一直是東昌府知府衙門的后花園,更讓人又多了分想入園一觀的沖動。
依綠園建于宋朝,最早稱“自公亭”,后又改建成“綠云樓”,還稱過 “綠云亭”。清乾隆年間,東昌府知府胡德琳對其進行了一次大的修葺,定名為“依綠園”。
為什么叫依綠園呢?胡德琳在他的《依綠園記》中說,依綠園是從杜甫的詩句“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中擇詞得名。知道了這一緣由后,便覺得園中美景定是充滿詩情,更有畫意。
循書游園
既然依綠園是胡德琳修葺和命名的,我們在游園的時候不妨聽他的。根據他在《依綠園記》中的建議,游園的時候應該從“砥齋”開始,向西走十多步便能到“晚晴書屋”,屋前的水渠從南向北流去,分成了兩條支流,兩條支流中間便成了一個小洲,叫做“小玲瓏洲”,洲上建了亭子,兩條支流上都建有小橋。
再往西走,有一個“麗農小房”,房的右邊有三峰,三峰向南是南章山房,房后的水中又有一小塊陸地,稱為“枕流漱石”,又自成一洲。從三峰西北走過一座小橋,再往西走,林木繁茂,景色蔥郁稱為“綠云深處”。
從晚晴書屋沿著水渠往南走,水渠彎曲的地方有座亭子叫“可亭”,隔著小山與南章山房相隱映。從可亭向西經一座橋,可以到達三峰。三峰與南章山房之間有一條長廊,名字叫“邀月步”。西邊有一座亭子叫“蓼巷”,與“約略亭”相連。這個地方三面環水,有四五株垂楊,清靜而幽雅。
蓼庵是獨自立在池塘中的一座亭子,在亭子里既能戲水,又能休息,還能看到亭子、房屋在水中的倒影與云影交織在一起。夏天還能欣賞池塘里的荷花。
綠云春曙
古時候,官員和文人墨客都喜歡到園中,或散步,或閑聊,或吟詩作對,或自己帶著酒菜到亭子里邊喝酒邊賞美景。據說,當年鄭板橋來東昌府時,夜降大雪。第二天他和友人到園子里踏雪觀竹,當時知名畫家吳竹堂即興潑墨作了一幅《得水園喜雪圖》。鄭板橋為面南的一處宅子題寫了 “喜雪齋”,以示文人清高自潔的秉性。
“綠云樓”在明代被列為聊城八景之一,稱為“綠云春曙”,意思是:在風光絢麗的春天清晨,登上綠云樓遠眺,可見蔚藍的天空中曉霧飄渺,紫藹升騰,氣象萬千。如果你到園中的時間是春天的清晨,一定要欣賞一下這一勝景。
來源:山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