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水城聊城游記
周六,早晨夜色尚濃,坐上中巴,我們一行近20人背負黎明啟程了。3月的天氣殘冷未退,呵氣成霧,車窗玻璃模糊不清。坐在車上,歡聲笑語擋不住睡意朦朧,聽著昨天下載的曲子,閉上眼睛迷迷糊糊小睡了片刻。
早上的高速路上車輛稀少,不知不覺到了黃河大橋,聽到同事們的叫聲,睜開眼睛,看著這條臥在齊魯大地上的巨龍,心里不覺有些感慨:長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可是眼前的黃河已經不是滔滔奔涌的天上之水了,而是淺淺的河水在寬闊的河道慵懶緩慢的流淌著,早已失去了往日澎湃的雄姿!也許多少年后因為我們人類不盡的索取而會斷流、消失,真到那時候可能就悔之晚矣……
一路上的風景的確體現了山東丘陵這個地貌,紅土亂石綿延不絕,嘆息有些地方的農民勞作的不易,貧瘠的土地也許不能給他們豐厚的回報,我只能杞人憂天的替他們祝福了??粗胫勚?,不覺從東海明珠日照來到了山東的西大門,江北水城——聊城。
一進聊城地界,確實感到了水城的豐姿,溝溝壑壑不同于沿途各地——水多了起來,讓人感到了空氣也變得濕潤起來。時間緊迫,而聊城是一個文化積淀很深的名城,如何安排好行程、領略到聊城的秀美風光和濃厚文化氛圍動了不少心思。
下了高速公路不久,我們來到了行程的第一站,參觀聊城的文化設施。在這里我們非常驚訝的看到了聊城雜技團和聊城京劇院。且不說政府在經費如此緊張的情況下還能拿出??钚藿ㄈ绱司哂幸幠5膶I演出訓練場所,單單是現今演出市場萎縮的情況下聊城還有如此濃厚的專業氣息就讓我們贊嘆:小雜技演員們一絲不茍的訓練、老旦們呼呼生威,還有那高懸的清·沈容圃作的《同·光十三絕》栩栩如生的臉譜……贊嘆之余聽說聊城雜技已經走出國門為國爭光了,并正在為美國基地訓練演員,讓客人們更加欽佩。
來到了著名的聊城水城明珠劇場。明珠劇場位于聊城市東昌湖西岸,這個聊城的標志性建筑為一可開啟、閉合的弓形轉動式鋼結構劇場,遠看象一個巨大的河蚌層層靜臥在水上,讓人想起了壯觀的悉尼歌劇院。聽工作人員講這個集演出、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劇場直徑83米,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可容納觀眾3666人,是國內唯一的開啟閉合式劇場,在亞洲也是少有的。站在舞臺上環顧四周,高高的穹頂讓你覺得空間的遼闊和自己的渺小。走出劇場,來到碧波蕩漾的東昌湖邊,鱗鱗水波倒映著高大的圓弧形劇場,讓人覺得建筑與風景如此諧美,不,倒不如說都是風景,粘在你的眼簾上讓你不能移開目光。
東昌湖本身就讓你入夢入詩。居記載,此湖始成于宋熙寧三年(1070),素有“北方西湖”之譽,面積4.2平方公里,水深2-3米,略小于杭州西湖,為濟南大明湖的五倍,是我國北方罕見的人工湖泊。沿岸垂柳搖曳,綠草成茵,玉欄輕繞,荷葉田田,漫步湖畔,望湖光波影,看拱橋捧月,讓人不覺醉入畫樓,心止若水?!叭似啡缟匠缇O,情懷如水共清幽”,我真的羨慕聊城居民,有此美景相伴晨昏,定然是靈氣聚士、秀水浣女——可惜時間不允,不然行走瓦礫之間定然有意外收獲的。
不舍東昌湖,輾轉來到了京杭大運河西岸,遠看瓊樓玉宇近看雕梁畫棟,這一處富麗堂皇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在路上的時候就聽同事們議論過這個名勝故跡,真的到了眼前,讓你覺得它就應該這樣:古樸、高大、充滿的古人的睿智和歷史的滄桑,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段歷史的紀念碑。據記載,山陜會館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陜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是一個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顯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的古代建筑的杰作。山陜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體,正面山門樓上真正體現了古建筑師“勾心斗角”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造詣。時間原因我們匆匆瀏覽了戲樓、夾樓、鐘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部分故跡,如果有時間我會細細傾聽古人們留給我們的這些活的述說的。
前些天我曾戲寫了一首《鳳棲梧·聊城有感》,其中一句是“白云千載悠悠過,海源閣藏,萬卷百家說?!笔前?,古老中國史書詩書浩如煙云,諸子百家著書立卷,何止萬卷。自古有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悠遠的崇尚文化的思想在聊城有了歷史的最好的注解,那就是——海源閣。資料有記:海源閣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清道光二十年進士楊以增所建,總計藏書22萬。它與江蘇常熟縣翟紹基的“鐵琴銅劍樓”,浙江吳興縣陸心源的“皕宋樓”,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藏書樓。其中以翟楊兩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書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楊”的美稱,深為海內外學者所仰慕。藏書樓上層中間門額上懸掛“海源閣”陽言語匾額一方,為楊以增親書,額后有楊以增自題跋語。海源閣藏書浩瀚,是楊氏四代人潛心搜集的結果。楊氏第四代人楊保彝編著《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及《海源閣書目》計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載于書目者尚多。遺憾的是現在的海源閣是徒有其名了——大部分珍貴書籍已經被省圖書館乃至北京館所收藏,余者十居其一就不錯了。在藏書閣我們驚羨之余意外的看到了我們日照老鄉現代學者王獻唐先生的照片和簡介,王獻唐先生是著名金石學家、版本學家、考古學家,曾任山東圖書館館長等職,對于海源閣書藏有著很深的研究。身在散發著書卷墨香的古樓亭閣,真切的感受到了古人文逸士們一雙雙犀利的眼睛,古人尚是如此惜墨如金,而今人們是否在燈紅酒綠之余再拾起本書瀏覽片字只言?
聊城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古都,它還是革命歷史名城。這里不僅僅有戰爭時期的魯西北烈士陵園、馬本齋烈士陵園、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等記載著中國革命史詩的圣土,而且孕育了當代共產黨員的楷模,人民的優秀兒子——孔繁森這一讓聊城人民自豪的共產主義戰士。藍色楓葉寫過:“一座城市,總有一些閃光的名字,留給了歷史,留給了希望認識它的過客??追鄙?,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虔誠的共產主義皈依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繁森的事跡。也正是為了近讀這位真正的共產黨人,我們去了聊城。肅立在孔繁森的塑像前,我們又一次經受了信仰的洗禮,不管那個時候瞻仰者的表情如何,內心里都會不約而同的,對自己的靈魂實施一次深刻的檢視。人,為什么活著?難道僅僅是為了自己?”是的,站在孔繁森同志的塑像前,讓靈魂游離于軀體去感受真情的沖擊,體味生命高層次的呼喚,你會覺得人這個時間的過客應該留下一些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東西??粗桓备备腥酥辽畹膱D片,望著烈士遺留下來的簡陋的破舊的衣物家具,聽著講解員充滿深情的講解,也許去掉世間浮躁喧囂的外衣,能有一顆能夠為別人著想的心是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最珍貴的東西。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边@也許是參悟了生死的最高境界。
離開了孔繁森紀念館,我們來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光岳樓。光岳樓是一個古城墻遺址,位于聊城故城中央。高樓凌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為魯西一大名勝。它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當時,東昌衛守御指揮僉事陳鏞在重修城垣時,為“嚴更漏,窺敵望遠”,利用剩余木料建造而成。故始稱“余木樓”,總高33米。主樓為全木結構,四面斗拱飛檐。樓內匾、聯、題、刻琳瑯滿目,塊塊題詠刻石精工鑲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筆“神光鐘?!必?,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鐘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至為珍貴。站在光岳樓上舉目四望,“環樓皆水也”,水天一色,綠樹成蔭;夕陽西下,煙波浩淼,晚霞映出萬道金光,給你一個金碧輝煌的夢一般的世界,讓你既有范仲淹所著《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風骨神思,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感喟。
傍晚聊城的夜色依然迷人,行走在寬闊的街道上,望著高樓林立,櫛次第比,點點路燈與閃閃霓虹相映成趣,渾然天成。夜色下的東昌湖繁燈似錦,游人如織。雖是異鄉為異客,何處月光不照人?想起白天走馬觀花似的走過的“傅斯年紀念館”“光岳樓民俗館”等諸多陳跡,把玩著手中下午買的惹人喜愛的民間樂器——塤,讓我想起了出門時不情愿的理由啞然失笑。是啊,雖然聊城是山東的最西端,并不象日照屬于沿海開發城市,但是能夠挖掘自身燦爛的文明,揚長避短,讓江北水城驚嘆并改觀于每一個初次來到聊城的游客,這就是城市最好的發展模式。雖然行色匆匆,不能略盡聊城這個華夏古都文化之一二,就讓我用前幾天戲寫的一首《鳳棲梧》作為此次游記的結束:
鳳棲梧----聊城有感
水城湖月波連波,鳶飛云淺,碧霞掩光岳。
原上青翠春來早,曉霧輕籠古運河。
白云千載悠悠過,海源閣藏,萬卷百家說。
更有鮮花祭英烈,年年歲歲開不絕。